他不问李青这个倡导者,不问蹇义这个天官,而是问夏原吉,就是因为他晓得,夏原吉必定会给他一个对劲答案。
半刻钟后,朱棣一身团龙袍进入大殿。
缓了口气的言官,再度开喷,火力全开!
“你……!”朱棣气结,吼道:“必须得改革是吧?”
朱棣一走,文臣的神采当即尴尬起来,却又无处宣泄,这项国策,是他们搏命拼活争夺来的,能怪谁呢?
李青含笑点头,算作行礼。
乃至很多文官还装出高兴模样,对李青温一顿彩虹屁,表示大明能有李青,社稷幸甚,百姓幸甚。
李青摸了摸鼻子,表情也挺愁闷,拿钱办事从不是他的做事气势,这回算是破了例,更气人的是钱还没给呢。
若换平时,朱棣这暴脾气上来,如何也得找两个典范廷杖,并附上:“用心打!”
好家伙,不愧是骂官,真带劲儿啊……李青砸吧砸吧嘴,袖手旁观,等候机会成熟。
朱棣这一手很高超,究竟也如他所料。
接着,礼部给事中跟上,“君如舟,民如水;水能载舟亦能覆舟,皇上若不以民为本,必将天下大乱。”
机会成熟,该我退场了……李青跨前一步,光伟正形象溢于言表,“国度施政,早一日,晚一日,天差地别。”
“皇上大兴土木,耗资弥巨,已铸成大错,若再不及时改错,恐悔之晚矣。”吏部给事中率先发难,言辞锋利,毫不包涵。
脸还要不要了?
不敢,他们还真不敢!
不过,本日的他格外漂亮。
不背锅另有钱赚,这真是一件美事。
朱棣坐在御案前,小口抿着茶,看不出喜怒,小胖肃立在一侧。
要不是晓得你德行,我真就信了……李青面庞庄严,拉上一众文臣,“臣等一心为国,皇上怎可如此?”
皇上,实在您不消勉为其难,三思一下也挺好的……文臣悄悄叫苦,就连部分言官的牛逼劲儿,也荡然无存。
言官一见这架式,当即不干了,这不是抢买卖嘛?
都看到了啊,这是你们要改的,可不是朕主动要改……朱棣清了清嗓子:“爱卿言之有理,朕转头好好考虑一番。”
言官最轻易上头,因为他们品卑,且俸禄低,没有高官厚禄,也就没了缺点,这些人常常好名远胜好利,一旦情感上来,存亡都不在考虑范围以内。
不过,没一小我反对出声。
说罢,一副玩不起,要散朝的模样。
一众文官争前恐后,不竭促请,个个爱民如子,彼苍父母官模样。